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里还拿着一把细长的剑袋,这位青年就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从法国顶级击剑俱乐部的明星选手到常春藤盟校的普通学生,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

从巴黎到纽约:不寻常的转折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成名于法国,2018年至2023年间,他在欧洲击剑圈内声名鹊起,被誉为“亚洲剑客中最具欧洲风格”的选手,2023赛季,他刚刚获得法国击剑联赛最佳外籍选手奖,所有人都预期他会继续职业运动员之路,向奥运会发起冲击。

2024年夏天,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纽约攻读比较文学与社会科学双学位。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求学之路,”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专访时表示,“其实这个决定并不突然,我始终认为体育与学术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击剑教会我专注、纪律和策略,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

双重身份:运动员与学生的平衡之道

费若秋现在的生活被严格地分割成两个部分:上午是学生,下午是运动员,周一、周三、周五早上他需要参加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下午则前往曼哈顿击剑俱乐部训练3小时,周二和周四是全天课程,晚上则用于完成作业和阅读。

“时间管理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费若秋笑着说,“我以前只需要考虑训练和比赛,现在需要平衡论文 deadline 和比赛日程,上周我刚刚完成一篇关于现代欧洲文学中的体育象征主义的论文,第二天就飞去波士顿参加一场邀请赛。”

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马克·汤普森对这位新成员赞不绝口:“费若秋带来了职业级别的训练态度和技巧,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学术思维带入体育训练中,经常从历史、哲学角度分析击剑战术的演变,这对整个队伍都有启发。”

文化融合:东方底蕴与西方训练的结合

费若秋出生于北京,16岁独自前往法国训练,如今又来到美国求学,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击剑风格和思维方式。

“中国的训练注重基本功和纪律,法国强调艺术性和创新,美国则重视数据分析和体能科学,”费若秋分析道,“我很幸运能够吸收这三种击剑文化的精华,在哥大,我甚至开始从学术角度思考击剑运动的文化意义,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费若秋的教练团队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融合东西方特点的训练方案,既保持了他欧洲风格的技术优势,又强化了战术多样性和心理稳定性。

学术追求:文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击剑之道

选择比较文学与社会学双学位看似与体育毫无关联,但费若秋有着自己的思考。

“击剑不仅是体育项目,更是文化现象和历史传承,”他解释道,“通过文学研究,我能够理解不同文化对竞技、荣誉和身体美的不同表达,社会学则帮助我分析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这些知识反过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击剑的本质。”

费若秋最近正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击剑描写,并计划将其与同时期击剑技术手册进行对比研究。“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击剑更加象征化,而技术手册则极其实用主义,这种对比非常有趣,也许能写出一篇不错的论文。”

未来规划: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

尽管已经成为全职学生,费若秋并未放弃击剑事业,他仍然保持每周20小时的训练量,并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 NCAA 比赛,他还入选了中国国家击剑队预备名单,将代表中国参加2026年亚运会。

“2028年奥运会仍然是我的目标,”费若秋肯定地说,“但我不再是单纯的运动员,也许将来我会成为体育学者,或者体育管理专业人士,哥大的教育给了我更多可能性。”

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王伟表示:“我们完全支持费若秋的选择,现代体育需要这种既有高水平竞技能力,又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他的经历将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新的成长模式参考。”

挑战与收获:象牙塔中的剑客

大学生活并非没有挑战,费若秋需要同时应对学术压力和竞技压力,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最困难的时候是上学期期中考试周,我同时有三篇论文要交,还要准备一场重要比赛,”费若秋回忆道,“整整两周每天只睡4小时,但这种极限压力反而让我更清楚自己的承受能力,最终论文得了A,比赛也获得了亚军,这种双重的成就感是单纯做运动员或学生无法体会的。”

费若秋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在上学期取得了3.8的GPA,同时帮助哥大击剑队获得了常春藤联盟锦标赛的团体亚军,他还在校内组织了一个“运动员学术支持小组”,帮助那些 struggling 平衡体育与学业的学生运动员。

跨国视角:中美法击剑文化的观察者

拥有三国训练经历的费若秋对各国击剑文化差异有着敏锐观察。

“法国击剑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几乎艺术性的追求;美国击剑更加实用主义和科学化;中国击剑则强调技术 precision 和集体荣誉,”他分析道,“每种文化都有其优势,我认为未来击剑发展需要融合这些不同传统。”

费若秋经常在训练中与队友分享他的国际经验,并尝试引入一些欧洲的训练方法。“体育的本质是交流与融合,”他说,“我很高兴能够成为这种文化交流的桥梁。”

校园生活:普通学生的非凡旅程

在哥伦比亚大学,费若秋努力过着“普通”的学生生活,他住在学生宿舍,在食堂吃饭,参加 study group,甚至加入了校园电影协会。

“我不想被特殊化为一‘运动员学生’,”他说,“大学生活的意义在于全面体验,我喜欢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从物理系到艺术史系的同学都能给我新的视角,这些交流常常让我惊喜。”

费若秋的室友、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迈克·罗森伯格说:“刚开始我知道他是击剑运动员时,以为会是个很严肃的人,实际上他很幽默,经常在宿舍里用铅笔模仿击剑动作解释文学概念,他学习极其刻苦,常常是我睡了他还在写论文,我醒了他已经去训练了。”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结束语

夕阳西下,费若秋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背着剑袋走向训练馆,在哥大红色的砖墙背景下,他的身影既是传统学府中的普通学子,也是现代体育的国际化代表。

“我不知道未来会确切地走向何方,”费若秋微笑着说,“可能是在奥运会赛场上,可能是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体育社会学研究,也可能是从事体育管理工作,重要的是,我现在同时走在多条道路上,每条路都在丰富着我的人生体验。”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从北京到巴黎,再到纽约,这位年轻的“旅法剑客”正在用手中的剑和笔,书写着属于新一代运动员的多元人生故事,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费若秋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也为后来者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上一篇:中国女花年轻队员需在残酷竞争中快速成长—雷声
下一篇:中国女子重剑队布达佩斯登顶,时隔四年再夺世锦赛团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