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意甲联赛第28轮战罢,国际米兰客场1-2不敌保级球队萨勒尼塔纳,吞下本赛季联赛第10场失利,这场看似意外的败局,却让球迷与媒体再度将矛头指向主帅西蒙尼·因扎吉的战术僵化与球队的“选择性放弃”,从争冠热门到跌出前四,国米的联赛征程是否已沦为“战略摆烂”?小因扎吉的执教天花板,是否真的触手可及?
崩盘之夜:从数据到场面的全面溃败
面对积分榜倒数第二的萨勒尼塔纳,国米全场控球率高达68%,射门次数却仅有9次,且半数偏离目标,对手仅凭两次反击便撕破蓝黑军团防线,而国米直到第85分钟才由劳塔罗·马丁内斯扳回一城,最终无力回天,此役过后,国米28轮联赛输球场次达到两位数(10场),创下球队自2011-12赛季以来的最差同期纪录,更讽刺的是,其中6场失利来自对阵积分榜后十名的球队,“遇弱不强”已成常态。
战术层面,小因扎吉坚持的三中卫体系在对手密集防守下显得笨重,边翼卫频繁前插导致身后空当被反复利用,中场核心巴雷拉状态低迷,全场丢失球权高达15次,而锋线除劳塔罗外缺乏稳定得分点,赛后发布会上,小因扎吉以“球员疲劳”“赛程密集”为由辩解,但对手萨勒尼塔纳本周同样双线作战,其主帅直言:“国米的问题不在体能,而在注意力。”
战略“摆烂”疑云:联赛为何主动躺平?
尽管联赛战绩惨淡,国米本赛季在欧冠却高歌猛进,已闯入八强,这种“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强烈反差,引发外界对俱乐部“战略放弃联赛”的猜测,分析认为,国米管理层可能基于三点考量主动“摆烂”:
- 经济账优先:欧冠晋级八强已为俱乐部带来超过8000万欧元收入,远超意甲夺冠奖金(约1900万欧),在财政压力未解的背景下,欧战收益无疑是救命稻草。
- 体能分配策略:球队阵容深度有限,若双线全力出击,可能重蹈上赛季欧冠决赛后联赛崩盘的覆辙,集中资源搏欧冠,成为理性选择。
- 换血过渡期:劳塔罗、巴斯托尼等核心球员深陷转会传闻,俱乐部或将本赛季视为新老交替的缓冲期,联赛成绩暂非首要目标。
这种“算计”风险极大,若欧冠出局后联赛前四不保,国米将面临经济与竞技的双重打击,更衣室内已有不满声音,一名未具名球员向媒体透露:“我们不能总用‘为欧冠留力’当借口,每场比赛都该全力以赴。”
小因扎吉的“天花板”:战术僵化还是巧妇难为?
自2021年执教国米以来,小因扎吉曾率队捧起意大利杯与意超杯,但其联赛稳定性一直备受诟病,本赛季10场失利中,有7场是在领先情况下被逆转,暴露其临场调整的短板,例如对阵萨索洛一役,国米半场2-0领先,却因换人迟缓最终2-3遭翻盘。
球迷与名宿的批评集中在三点:
- 战术单一:过度依赖352阵型,缺乏B计划应对不同对手;
- 换人模式化:总在70分钟后才进行调整,且常对位换人,缺乏变招;
- 心理建设不足:球队逆境中易陷入集体焦虑,缺乏韧性。
也有声音为小因扎吉辩护,前国米主帅斯特拉马乔尼指出:“他的阵容厚度远不如尤文、米兰,还要应对多线作战,若真能拿下欧冠,谁会在意联赛输10场?”数据显示,国米本赛季因伤病缺席关键球员累计超过120天,远超竞争对手。
历史的镜子:对比过往,国米危机有多深?
国米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历过低谷,2000年代初的“球星黑洞”时期,球队曾连续多年无缘冠军,但随后迎来“电话门”后的五连冠辉煌,2012-13赛季仅列第9后,俱乐部通过换帅与年轻化重建,最终重返争冠行列。
但与过去相比,本次危机更具复杂性:
- 财务枷锁:苏宁时代遗留的债务问题限制引援空间,免签老将策略虽短期见效,却加剧阵容老化;
- 竞争环境恶化:意甲整体竞争力下滑,但欧冠名额争夺反而更激烈,那不勒斯、亚特兰大等球队投入持续加大;
- 球迷期待落差:两年前还是意甲冠军,如今却为前四苦苦挣扎,心理落差加剧批评声浪。
未来之路:换帅?重建?还是忍痛坚持?
赛季末的决策将决定国米未来走向,目前管理层面临三个选择:
- 留任小因扎吉:若欧冠取得突破(如进入四强),其帅位仍可能稳固,但需承诺下赛季联赛反弹;
- 换帅求变:孔蒂、德泽尔比等名帅已被媒体列为潜在目标,但高昂解约金与薪资是障碍;
- 阵容重建:出售高薪球员(如恰尔汗奥卢),加速年轻化,但可能付出短期成绩代价。
无论选择哪条路,国米都必须明确核心问题:俱乐部是否已满足于成为“欧战投机者”,而非意甲真正的统治者?
28轮10败,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国米在战略权衡、主帅能力与阵容短板间的挣扎,或许真如部分球迷所言:“如果放弃联赛能换来欧冠奖杯,这买卖不亏。”但足球世界从无稳赚不赔的生意——若“摆烂”沦为习惯,“天花板”便会成为天花板,对于小因扎吉和国米而言,剩下的赛季已不仅是成绩的冲刺,更是一场关于身份与野心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