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平法案绝非一贴即愈的灵丹妙药,而是需要与本国足球土壤精心嫁接的制度创新,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理性思考。
“财务公平法案在中国想速推比较难,”前足球俱乐部管理者范兵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但欧洲足球的财政监管体系确实有值得我们深入借鉴的地方。”
2025年初,中国足球协会正在酝酿新一轮财务监管改革,欧洲足球的财务公平竞赛法案(FFP)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项由欧足联推出的财政监管机制,通过限制俱乐部亏损额度,有效遏制了欧洲足坛的过度投资和财务泡沫。
01 欧洲经验,FFP如何重塑足球财政
财务公平竞赛法案(Financial Fair Play,简称FFP)自2011年推出以来,已成为欧洲足坛最重要的财政监管框架,该规则核心要求很简单:俱乐部不能重复出现巨额亏损,支出不能远超收入。
欧足联主席切费林曾表示:“FFP不是为了惩罚俱乐部,而是为了保护它们的长期生存能力。”这一机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俱乐部因所有者盲目投资而陷入债务危机。
曼城和巴黎圣日耳曼曾因违反FFP规定而遭到欧足联重罚,最近切尔西也因为前任老板阿布拉莫维奇时期的财务问题面临调查,这些案例展示了FFP的牙齿——它不仅仅是一纸空文。
02 中国现状,足球财政的深层次挑战
中国足球俱乐部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公开数据,过去十年间,有超过上百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解散,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财务困境。
范兵指出:“我们的俱乐部运营模式与欧洲有本质区别,欧洲俱乐部主要依靠转播权、比赛日收入和商业赞助,而我们过于依赖投资方输血。”
中超联赛曾经因为巨额资本涌入而迎来繁荣,外援转会费被推高到惊人数字,但这种繁荣建立在不可持续的投入之上,一旦主要投资方出现财务问题,俱乐部立即面临生存危机。
“我们没有形成真正的足球产业,没有建立健康的收入模式,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范兵补充道。
03 推行难点,为何难以照搬欧洲模式
中国直接移植FFP面临多重障碍,首先是俱乐部所有权结构的差异,欧洲俱乐部多为独立实体,而中国俱乐部往往隶属于大型企业集团,关联交易复杂,财务难以清晰分割。
收入结构的巨大差距,欧洲顶级俱乐部每年仅转播权收入就可能超过1亿欧元,而中国俱乐部的转播分成微不足道,门票收入和商业开发也相去甚远。
“如果严格按照FFP的盈亏要求,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俱乐部都不符合标准,”范兵坦言,“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符合国情的过渡方案和差异化标准。”
法律环境和监管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欧足联能够有效推行FFP,离不开其权威性和完整的监管体系,而中国足球的管理机构在这方面能力仍然不足。
04 值得借鉴,FFP的核心理念与中国化路径
尽管面临挑战,FFP的核心理念值得中国足球学习,范兵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引导俱乐部可持续经营的思路,而不是具体条款的生搬硬套。”
FFP强调的财务透明度是中国足球亟需改善的领域,许多俱乐部的财务状况像黑箱一样,甚至连足协都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建立强制性的财务披露和审计制度应是第一步。
FFP的梯度监管策略也值得借鉴,欧足联根据俱乐部规模和市场情况,对不同俱乐部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要求,中国可以考虑根据俱乐部投资方实力、历史和市场规模等因素,设计更加精细化的财务规则。
“我们可以先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出高风险俱乐部,提前干预,而不是等到俱乐部已经无力回天才采取措施,”范兵建议。
05 改革路径,中国足球财务监管的可行步骤
中国足球财务监管应该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范兵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可以从强化财务透明度入手,要求俱乐部定期公布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其次可以设置软性的财务指标,作为俱乐部准入的参考依据,让俱乐部逐步适应财政纪律。”
最重要的是帮助俱乐部开拓收入来源,而不是简单限制支出,中国足球需要思考如何提升联赛商业价值,如何帮助俱乐部提高营销能力,如何培养球迷文化增加比赛日收入。
范兵强调:“财务监管的目标不是让俱乐部不敢花钱,而是让它们聪明地花钱,把钱花在能够提升长期竞争力的领域,比如青训体系和基础设施。”
监管需要有力的惩罚机制,但惩罚不应该是以消灭俱乐部为目标。“我们的监管应该有帮助俱乐部整改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判死刑。”
欧洲足坛正在经历从FFP到新规“财务可持续性规则”(FSR)的演进,新规则更加灵活,允许俱乐部在一定范围内投资,同时控制工资与收入的比例。
这种演进思维同样适用于中国——财务监管不是为了扼杀投资,而是引导资本流向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领域,中国足球需要找到那条既保持财政健康又不扼杀活力的中间道路。
范兵预计,中国足球的财务健康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已经明确:“真正的改革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所有参与方的共识与努力。”